精英数学网教学研究
账号通
  

账号  

密码  

2584

查看

2

回复
主题:2013无锡初中数学教学研讨回顾和草根感想 [收藏主题]  
金老师 当前离线

733

主题

334

广播

171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管理员
用户积分:4702 分
登录次数:5242 次
注册时间:2012/4/9
最后登录:2024/5/13
金老师 发表于:2013/3/21 9:47: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2013无锡初中数学教学研讨回顾和草根感想

        2013319日和320日到宜兴丁蜀实验学校参加无锡初中数学研讨活动。非常高兴见到了无锡名师浦叙德(可能由于刘东升的缘故),并进行了短暂的交流。

我听了一堂一次函数复习课,这堂复习课引发了我很多感想,因为这堂课代表了很多农村中学初三一轮复习的方式方法,知识点的梳理------适度变式、拓展------链接中考。这样的复习方式是基于学生现状,更加注重基础,和知识的唤醒,明显基础好的学生的收获不大,充其量是增加运算的熟练程度,而对于基础一般的学校这样的复习模式可能又是有效的,这里面我感到最为可惜的是,由于师生准备充分,没能体现出学生掌握知识点不足之处,也就没有了新的资源生成。正因为这堂课的产生,引发了评课发言老师的精彩点评和复习的指向,因为有了现实的案例对比,所以使我理顺了很多困惑和学到很多。

1、北塘区赵教研员的发言。指出,一堂复习课的目标的建立,应该有整体大局观,对于一个章节的复习首先应分几个课时,第一课时解决哪些内容。同时指出,对于老师来说几个课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对于学生来说是半连续的过程,学生还需要上其它课,所以知识点的梳理是否合适,下一堂课学生还能记住多少知识点。赵教研员其实就是委婉的否定这种复习的模式,正因为这种研讨,使我自己的思路也梳理通了。

    赵教研员提出一个探究问题:知识点罗列之后,希望进行解剖。教师需要追问为什么?并要成体系。比如:三角函数,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共同关系,三角函数是研究角的变化过程,三角函数由来是三角形相似得来了,一定要由有直角三角形才有三角函数,进而一般三角形处理的方式学生就自然明了。

    还指出,简单的重复不是初三一轮复习的方式,应体现初中三年知识点的整合。学生对题目做过的,属于知识唤醒,认清数学本质后,不在乎做多少题目,同时第二、第三课如何在知识点上进行链接,如何去体现连续性。

    赵教研员的话,使我想起不知道谁讲过的(结合自己的思考):对于一轮复习中一元一次方程的复习,应该把整个初中三年的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进行窜连,这样学生心目中会有体系。比如:方程的定义就很明显了,含有(几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为(几次)的整式方程,还可以推广到其它没有学过的方程的定义上去。方法就是消元、降幂,这样学生的指向就非常明了。而不是把这样的体系进行分割开来,这样复习才是初三一轮复习该做的,不是一个一个点的回顾和复习,是组成块进行,把珍珠串起来成美丽的工艺品,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就非常明确了。这个对于老师来讲要求是很高的,所以集体备课干什么,就是进行这样的分工备课,然后进行研讨里面的题目就可以了。老师可以让学生避免题海了。

2、省锡中周校长:周校长表达的基本意思和赵教研员一样。但指出了课堂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看了,是否真正起到了一个目标引领作用,可以考虑在一个知识点复习中进行体现。这个我特别欣赏。

    知识点的梳理,可以粗放一点,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梳理。初三复习忌讳教师一讲到底和一难到底,应该有侧重点。并重点讨论的变式教学,在本课中的变式过程中是形式上的变,变式的本质是什么?

    当周校长说到这里,我马上回忆起章建跃的《数学教育心理学》里面关于变式的东西,变式是把概念中非本质特征属性进行改变,也就是说,变式的核心之处要在于找出该题的本质特征属性,非本质特征属性变强了,掩盖本质特征属性,那么该题就比较难了。会议休息时,和我们的教研员尤一新老师在交流这个问题时,尤司令指出变式有三种情形(大致意思,里面已经加了我的认识进去):第一种,找一个雷同的题目,难度比例题都难的题目,就算变式,这是很多人这样去做的,歪曲了变式教学的本质;第二种,对题目进一步拓展、深化,以递进式的形式进行呈现;第三种,他也没有明确表达清楚,我的理解就是追问,这些就是一些大师级的人物在一道不起眼的题目解决后,随口进行的追问,一切显的自然,但学生的思维被调动了。第一种所谓的变式,学生对于变式是另起炉灶,充其量是方法类同;第二种是顺藤摸瓜,递进推进;第三种是即时升华,提高学生认识的高度,第三种的变式我也说不清,我要去问问司令,感觉就是此类变式几分钟就可以解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无形中得到质的飞跃,但我一时想不去案例,今后在听司令点评课例时要重点关注。

    我为什么对变式尤其关注,因为这就是学生讲题过程中,在学生讲题时老师看似不经意的追问,让学生产生即时生成资源,这大概就是对话教学所追求的,而这样的追问和对话,学生如果能把他以反思的形式写出来,这对于学生认识一类题型的解决是用效的。

3、广丰秦岭老师:秦岭老师以具体案例来阐述了如何来设计变式题目,变式的过程把需要复习的知识点进行了串连。强调知识点的框架不能太小,可以放宽一些,比如:如一次函数y=(2m-1)x+3-2m,问1)图像过原点;2)可以考查增减性;3)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4)不经过第四象限;5)增加平行的概念进去。这个秦老师的设计方案和我的思路基本一致,我的设计是一次函数y=(2m-1)x+3-2m你能够根据这个已知,自己可以提出哪些问题,这样的设计的目点可以把问题的主动权抛给学生,让学生主动进行原生态的回顾,这样的回顾我想比老师的点拨或者给现成的题目来的有效,当然这样的设计的缺陷就在于时间成本,这样做是相当费时。如果采用秦岭老师的设计,缺陷就在于学生是按教师铺设的台阶进行回顾的,学生主动思维方面不够,应该算被动思维吧,但比知识点梳理的学生练习要有顺序和梯度、逻辑。这个地方是我的矛盾之处,不知道采用何种方式来更有效。

    从秦岭老师的设计思路,唤起我回忆出2年前的3月在无锡积余学校听的江阴市中陈小炎的公开课的流程和复习思路,她的这堂课就是按照周建勋老师强调一轮复习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就是通过一道题目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同时强调二轮复习的深刻性和拓展性,让学生去深刻理解并应用,记的非常清楚是一个矩形运动穿过一个三角形,需要好几种情况的分类讨论。好像2012年那个地方中考试卷就出现了类似的此题,这类题,运算量大,学生分类思路清晰,难度中上等,区分学生数学素养的一类题目。

    其中周建勋老师谈到,目前全国课改成功的地方和学校,基本是躺下去的学校,而这类学校我们要学的地方就是他们已经意识到必须要改变课堂,一成不变必然趋向学校的消失,所以他们就主动去变革课堂,正是这个主动变革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这个观点我影响很少很深。

如果初三复习不去研究出卷者的意图,不能进行思维上对接,那就很难追求120分以上了,就基本处于110左右而已。

    无锡中考的运动型问题是最明显的,每年都考,一般是以2种形式呈现:如果用几何呈现,那么具备什么样的特征,用几何的方法去解决。去研究运动的过程,运动的过程是有序的变化过程,需要考虑完整性,如果学生不能完整的呈现出来,说明学生思维无序。具体问题是计算还是推理证明。比如,近几年是用圆作背景,圆的核心知识就是圆心、半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点在线的距离等问题;如果涉及计算、推理,离不开三角形,三角形不外乎两种:直角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不外乎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章节复习,建议把三角函数插进去,不然知识是断的;特别遇到特殊角时,优先考虑解三角形而不去考虑相似三角形,不是特殊角,优先考虑相似去处理。这些大的方法要帮助学生去梳理,要学生去试,让学生获得体验,不是因为面孔熟了,得分率就提高了。

    以函数形式来呈现。运动变化的过程就是一种函数的关系(运动到哪一种时刻,有几个公共点)等可以建立和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空间图形问题。。。。。。在变化过程中,平面里看不出来,折起来看;空间里看不出来,铺平来看。

    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说,学生充分思考、展现。课堂1-2例题就够了,千万不能包办,包办一个失去一个题目的作用。用好的题目,用好这个题目,好题目没用好,用不好等于没用。

    周老师还举了一个课堂案例,影响很深。比如正方体展开,更多的老师是去研究多少种展开图,而不是去研究如何去裁剪,剪哪几条棱。想想也对,11种展开图,是如何裁剪可以考查学生动手思维能力,而我们老师追求最后的结果比较多,这个过程重视程度不够。。。。。。。

    另外关于新课标的一些知识,对于现在初二和初三学生,还是使用的实验稿,对于现在初一使用的是新课标。并且有些新课标没有的东西并不是不考,主要是解读有误区,课标删除部分的有些知识不以定理的形式固定下来,要用数学整体去了解。当周老师说到这个话时,我回忆起我写刘东升的中考必做36题中我的有些观点是错误的。命题者对命题的要求是正确合理的,是自己思考有误区,特别是有些知识不以定理形式固定下来,数学教学要按数学的规律办事,高中很多知识还是要用的,不能刻意不去讲,而因按数学规律去做。这是我收获最大的地方之一。

    交流、学习使自己的理念不断改变和进步,三月春风吹又生,学然后知不足,自己需要努力的地方很多。

特别申明:这里面已经融合自己一些草根观点,不全是专家的观点。



 分享到
 
  支持(6)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老蒋 当前离线

2

主题

0

广播

0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学前班
用户积分:8 分
登录次数:231 次
注册时间:2012/6/18
最后登录:2022/4/23
老蒋 发表于:2013/3/25 7:11: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沙发 
没能身临课堂有点遗憾,点评发言的人都是无锡初中数学核心成员,从“评价率”可以看得出这堂课备受关注,可能问题的焦点在于两点:一是一堂复习课的目标“定位”?二是复习课的“课型”?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稀里糊涂 当前离线

206

主题

92

广播

3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超级版主
用户积分:355 分
登录次数:486 次
注册时间:2012/5/14
最后登录:2017/11/8
稀里糊涂 发表于:2013/3/25 9:07: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藤椅 
尊敬的蒋校,虽然您没有参加,您归纳的2点的确是研讨的重点,这次因为有一堂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的复习课模式,所以针对这种模式课,很多无锡核心组成员的发言有了针对性(由于前几年的课例都是基础较好的学校展开的,那种课例在农村中学是不能模仿的,所以感觉不到初三一轮复习的模式到底应该如何进行),也使我有了很多感想,基本清楚初三一轮复习的要点,这种复习课的模式不能固定,因为每个学校基础和学情不同,所以找到符合实际的课型显的很重要。第二是地位问题,现在总结起来,我们农村中学的初三复习模式,定位于110-119分,出现120分以上很难,这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需要讨论的话题。结合原来您到我们学校讲过的一些观点,现在我基本比较清晰您当时为什么这样讲,回头来看,您和无锡中心组核心成员的观点是一样的,我当时没想通。我也十分清楚,模仿必将走向死胡同,所以等我自己探索一条符合自己特点的模式再向您请教。刘杰敬上。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