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数学网教学研究
账号通
  

账号  

密码  

1631

查看

0

回复
主题:[个人随笔]4月16日参加市中活动记录和自己的草根感悟 [收藏主题]  
稀里糊涂 当前离线

206

主题

92

广播

3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超级版主
用户积分:355 分
登录次数:486 次
注册时间:2012/5/14
最后登录:2017/11/8
稀里糊涂 发表于:2013/4/18 7:56: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主题: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前言2013416日下午,参加了江阴市“教师专项课题进课堂”科研活动,由江阴市教研室、江阴市教科室主办,在江阴初级中学、南闸中学承办。由江阴2012年教师专项课题“十佳”课题之一南闸中学万小星主持。

课题为“结构化预习”学习方式研究,结构化预习属于个性化学习。教师开放设置配套的课型,把预习纳入教学内容,以“先学后导-------问题评价为线索,学生采用 “读、划、写、练、思”六字决自主阅读文本,在读中领悟与建构。

活动之一:课堂展示。

万老师先介绍了课题情况,然后展示了一堂《因式分解---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课堂目标为:1、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2、并会识别完全平方式;3、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这堂课我最欣赏的地方是: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彰显。每一道题目都由学生做、讲解,并由每一组提出一些问题,在学生解决题目过程中对问题进行诠释。由于自己听课的位置不是最佳,记录了其中4个问题:1、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有哪些注意点;2、学习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有什么用?3、怎样确定完全平方式在因式分解时的符号;4、怎样将完全平方公式灵活运用;。。。。。。

在听课途中,我看到学生把这些问题展示出来,感到这应该是本堂课的最大亮点。期待学生和教师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学生自主解决题目过程中对应的把问题都进行了处理。当时我就产生了一些疑惑?感觉是作秀,因为这些问题不像是学生的口气提出来的,学生的问题应该是具体量化的一些细节或者拓展。后来和一些老师私下交流才知道一切都是演戏,感觉真是无聊。

自己也记录了一些需要探究的问题,可惜没有互动环节。我准备的问题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教师的主导性在课堂的体现是否被弱化?比如:

1、学生在归纳完全平方式的结构特征时,并没有归纳到位,此时教师是否应该跟进指出这里的ab可以代表数、单项式、多项式等,这里蕴涵着一种整体思想;

2、教师的主导地位特别应该体现在后半段,当学生在讲解9x2+
+1=(
+1)2后,学生说了这么一句话:“老师我讲解完了,您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当学生这句话出现后,引起一片笑声。可惜万老师没有接着学生的问,而是自己讲解可以添加+6x就进入下一题了。接下来我没有细听,因为我在考虑,如果是我,我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我会先表扬这位学生优秀的讲解,然后进行反问,把这个问题的拓展推向学生,进而去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化思维。

预设1):你讲的真棒,哪你会对此题进行变式吗?(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则让下面的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预设2):如果老师把此题变着9x2+ mx +1=(
+1)2,你会求m吗?

如果学生兴趣很浓,继续追问:9x2+m-1x +1=(
+1)2,你会求m吗?

鉴于该班级基础较好,留一个问题给学生课后探索:9x2+m+1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你会求单项式m吗?我想此处这样的追问,应该可以带给学生思维的深度,也能给听课老师留下更深的影响。这是我自己认知范畴内追求变式的第三层次,只需要提一下即可,不必当堂解决,毕竟不是本课重点。

最后会加一句:这位同学,我这样讲解,你满意吗?借机调节一下沉闷的课堂。

3、一位学生出现没有分解到底的情况。万老师让学生进行纠正,同时指出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注意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底。这样的处理应该是可以的,但我感觉这样的错误资源应该好好利用,把“纠错”变成“纠错”,至少此处课堂停留的时间应该延长。如果是我,我一定会问做这题的学生,当时是怎么想的,可能学生不能回答出什么样的结果来,但至少这里的留白,让其它学生有了更深的印象。

活动之二:课堂观察研讨。

课堂观察由5位老师组成,其中四位非数学老师。

第一位陈老师(非数学老师):从课前的预学单反馈完成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其中优秀的比例为36人,占67.9%,良好的12人,占22%,一般的5人,占10.1%。(由于没带录音笔,只能陆续的进行记录和意记)统一的预学单的填写,由于学生的各种层次,是否可以考虑分层;学困生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的体现;这样的预习时间长了,学生差异是否的变大;学生通过剪、拼、。。。。。。,整体感觉这位非数学专业老师的观察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或许听多了数学老师专业的点评,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数学课堂很有意义和价值,这点需要今后进行研究。

第二位周老师(非数学老师):她观察的是“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提出问题对于自身的意义;对本堂课的意义。

课堂缺乏学生个性化的问题?(连非数学专业的老师都听出来课堂有这个问题,我感觉原因就在于“前戏”准备太充分,缺乏即时生成资源,这样的课并不是好的现象,应该进行原生态的展示,否则就只是“演出”,课堂应该是一个求真务实的过程。

学习因式分解有什么用?教师并没有回答到位。(其实这位问题我认为,问题本身是空洞的,是很难回答的)

肯定了学生提出问题这种课堂模式,从情感角度来看,一位学生提出了问题,学生乐意去解决,同时可以刺激竞争对手,迫使竞争对手解决这个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同时指出这里面6个问题,其中四个问题是无效的(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应该是理想的课堂,事实也是我们追求的,要做到是很难的,是一种课堂“理想”,本堂课由于是表演,学生的问题缺乏思辨性,但我对于这位点评的周老师影响很深。)

第三位蒋老师(计算机老师):从问题解决情况来观察的。问题的形式多样化;整堂课学生独立思考,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前半部分,学生合作交流比较多;6个问题解决仓促,优秀生表现比较多,学困生是否有问题?有了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教师适时的介入,要尊重学生。。。。。。(此处想到刘东升的一篇文章《学生讲题,教师做什么》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案例,回头重新阅读此文),这位老师的点评,让我对市中老师肃然起敬,这也真是我所思考的,佩服这位非数学专业的年轻老师。

第四位顾老师(历史老师):问题解决的推进。问题解决课堂要避免问题的随意性、问题的单一性。展示问题;主动探索;拓展变化;反思概括。对问题的讲解;产生新问题;评价问题---追问、反思评价体现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对于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解决策略。

(这位顾老师很厉害,在活动结束后,市中金岳老师请我们吃饭时,我们一起重点也讨论了这个问题:一致认为,如果老师被学生的即时性问题问倒了,这不丢脸,相反应该是帮课堂加分的,此处也是考核教师能力和素养的地方,不能轻率用没有思考成熟的答案进行回答,也是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想起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让教育赢得专业的尊重》中说过:从教30 年,我对课堂愈加敬畏。每一次走进教室,我都会充满期待又战战兢兢:有多少个大脑在思考,有多少只耳朵在倾听,有多少个创意在生成……诸多的悬念、意外和挑战莫不扣人心弦,绚丽多彩,以至于我积30年的经验仍无法从容应对。

第五位是杜春跃老师(优秀的数学老师,江阴数学中心组成员,我的好友):他是从教学目标达成度来观察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高效体现点在哪里?我认为是思维。杜老师从三维目标多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学生的问题不应该只有6个,应该有N个,黑板呈现的问题应该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个体,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提出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到黑板把问题呈现,并有选择的进行解决。(这个地方,真因为前戏的充分,表演课更多的扼杀学生的思维。可能上课的老师认为课堂学生不产生错误等让教师“难堪”的问题,就是好课的原因。使我想起了在我们学校评课时,我指出,课堂不要怕学生出问题,学生出的问题是好的资源,应该利用好,从“纠错”到“究错”,这样相反会产生亮点,亮的程度在于老师对学生错误资源的使用的高效处理;不要以为学生课堂不犯错就是好课,要清晰的知道,下面做的都是专家,如果那位评课的老师认为学生有错误就不肯定,哪只能说明,这位老师“修炼的不够”。)

活动之三:课堂观察现场评析,由三位专家进行点评

第一位是二中的曹老师:。。。省略表扬的虚的内容。我对她对本堂课的质疑三点非常认可:

1、问题解决流于形式,黑板上6个问题的价值并不是很大;

2ab的代表应该点明,还可以表示多项式等;

3、对于预习方式的质疑。课前学生要花多少时间去做这件事情?学生学数学是阶段性的,不是连续性,学生还要学其它学科,所以倾向于课堂进行预习。。。。。。

第二位李广义是南菁高中的教科室主任。他从课题研究来演绎活力课堂等进行了阐述,因为他讲的理论比较多,我的修炼火候没到,对他讲的内容不敢兴趣,也就没有认真听了。

第三位是市中蒋网健副校长(我敬畏的对象,所以听的特别认真)。

1、他首先阐述了“结构”这个名词的定义;

2、学生的学习分2方面:一方面是知识的网络建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是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的结构;

3、蒋校长重点指出,

1)我们现在是受前苏联卡洛夫的“五步教学法”的影响,基本都按这个模式进行。20世纪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提出的《茶馆式教学模式》(这个方面我原来研究过,因为我在华东师大听过上海静安区的张人利校长讲过《后茶馆式教学》的讲座),20世纪90年代,泰兴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出现,改变了课堂结构,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教学观。

(蒋校长的这句话当时就给了我很多启发,回头想想自己对这堂万老师课的评价是否定的态度,万老师能改变课堂结构,重新树立一个全新的课堂结构,虽然很多地方并不完美,但现实展示的意义大于课堂本身,这或许就是江阴教研室和教科室组织这样的活动的初衷。想想自己是受前苏联卡洛夫的“五步教学法”的影响很深的守旧者,就像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一样的道理。自己一直追求的“理想课堂”是在框框里进行优化而已。同时,对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课改先行者应该有一个重新认识和定位的过程,现在批评这些学校课堂模式教学的异样声音很多,其实这些应该算守旧者,任何一场变革是需要血的代价的。虽然这些学校的教学模式并不一定完善,但对于他们学校是有效的,别人学也是东施效颦而已,没有从源头去认识这样的新生事物,但至少应该肯定的一点是,这些学校知道必须要进行课堂变革,不然不能生存下去,这个“变”的理念是值得学习的,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进行课堂变革探索,现在的中国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的确需要改变了,需要思考的地方很多,像今天网上看到大学生投毒事件等,带给我们的思考很多。想到这里,就要像万老师致敬。422号将到宜兴参加一次活动,到时再重新审视其它各地课改模式)

2)结构化的学习方式,确定了学生是主体,学习结构方面给出了一个框架,是否是每堂课都需要值得研究。对于学生预习需要方法指导,应该先对学生进行定势(可以采用强势手段),让学生齐步走,在同一起点,然后在放开,发散个性化、层次化,这样做是积极的,有意义的。

省略课堂点评。。。。。。

活动之四:教研室主任陆主任发言

里面印象很深的有这么几点,关于江阴初中今后发展的走向:

1、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小改也是改,明确解决什么问题。能力和效率问题。现在的教育除了分数,还能给学生什么?课堂需要变革,改革的成败,不在乎分数,而在于给学生分数之外的有多少?。。。

2、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理科的课外阅读可以在预习方面做文章;

3、质量监控。

对于这堂课强调了如何深度理解文本,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深度是关键,交流产生新的问题,即时生成、拓展,对于有价值的问题和题目,该敲打的还是要敲打,该强化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

我的思考:

1这样的课堂观察模式是值得提倡的,是有效的,特别是观察员(非本专业的老师)的发言质量是高的,这种模式可以局部移植,这真好和我们学校申报的课题想吻合;

2、从道家思想角度来审视(近期一直在研读老子的《道德经》的几个版本的解读):

1)从“有”到“无”。正因为自己骨子里对课堂模式的有,从来没有考虑去思考源头的问题。就像老子的《道德经》中的指出天地之前是什么?这个随也说不清,就用道可道非常道来描述天地之前的“无”。现在自己正因为自己的“有”,不能产生和容纳新的“无”,应该把原有一些先摒弃,成“无”的状态去思考新的课堂结构和模式问题;

2)问题贯穿课堂产生的矛盾。观察团成员的发言和专家的点评,其实都提到了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其实大家都明白,放在自己的课堂也会出现这些问题。就像太极生两仪,阴阳是否平衡。问题多了,产生即时生成资源多了,时间必然要花很多,思维的密度和广度、宽度有了,那么对于弱势群体,包括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基础训练的矛盾;这样进行预习的单调性,及学习方式带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长久性与学习兴趣的矛盾;预学知道结论的前提与没有预习的课堂的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的矛盾;小组讨论中优秀学生和弱势学生差异化扩大的矛盾。

教育教学艺术和老子《道德经》里面的“道”是一样的道理,不可说,不可说,非常不可说。本人坚持认为课堂教学不应该刻意追求有模式化和结构化,否则会出现模式和结构的固化。

3)在几个好友聚会席间,谈到学生讲题和写小反思的问题时,南菁中学初中部数学教研组长张中华举了一个案例来说明学生讲题很贴切:我们为什么喜欢听《中国好声音》和看《毕福剑的《星光大道》,核心因素应该是草根在表演,和老百姓比较贴近(最近发展区),参与收看和相互讨论都是很主动积极的,而如果是专业歌手的比赛,且收看和讨论不积极,因为老百姓认为他们唱好是应该的,原因在于离老百姓本身距离较远,无法评议。那么学生到黑板前去讲题,学生的积极性是一样的道理,而老师讲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应该的,学生听的积极性是不一样的,一个主动有内驱力,一个被动没有动力。

2013418日星期四凌晨030分江阴家里


 分享到
  支持(1)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