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数学网教学研究
账号通
  

账号  

密码  

2330

查看

2

回复
主题:[个人随笔]2013年8月15-17江阴初中数学全员培训收获点滴系列一 [收藏主题]  
稀里糊涂 当前离线

206

主题

92

广播

3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超级版主
用户积分:355 分
登录次数:486 次
注册时间:2012/5/14
最后登录:2017/11/8
稀里糊涂 发表于:2013/8/16 23:41: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815号上午,主要是江阴教研员尤一新老师进行了关于中考数学命题进行展开,到2013无锡中考试卷分析---得到的启示-----到初三复习的脉络进行。

尤司令系统的阐述了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基本原则、、无锡数学中考指导意见、试卷结构、题型、难度等进行理论讲解。至此发现自己对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有些地方不能理解,等我产生感觉后再去请教尤司令,再去感悟。

由于边听边记录,记录不全,只能把自己感觉有些收获的地方进行记录。

。。。。。。

科学性原则。中考数学命题要遵循科学、公平、规范的评价原则。

1)不超课标;

2)命题的知识结构要合理;

3)命题的难易比例要恰当;

4)试题的文字、语言表达、图形、序号、标点符号等要准确无误;

5)题型的设计要符合测试的目标和要求;

6)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要正确、准确、便于操作。

。。。。。。

适应性原则。体现义务教育性质,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其中对“面向全体学生”的解释印象深刻----------送分题要保证送到位,就要考虑如何送到位,要学生稳稳得分。尤司令举了个形象的例子:就是要把分数藏在学生口袋里,还要把口袋扎紧。回顾自己早期出卷,不是考虑学生如何去拿基本分,而是想方设法去制造陷阱,睁着眼睛看着学生跳进坑里,结果在老师眼里很简单的试卷实践成绩相差很大。后果是老师在教室破口大骂学生,自己还要去好好重复已经讲过的内容,劳民伤财,而事实上的结果适得其反。典型的例子是去年无锡统考第一题的选择,考了根号16等于?部分学生就选了2,原因在于平时训练的时候,已经习惯于考查根号16的算术平方根,已经训练到学生起条件反射了,此题教室里有5个人出错,其中就有3个所谓的好学生。这样的结果怪谁呢?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后来,在群里讨论时,刘东升就用他们南通的教研员的话来讲,“看着学生吃苍蝇”(打牌的术语),这样的事在中考中是坚决不会发生,现在再回头体验尤司令的这句话,典型的自寻烦恼。

题型的固定。2010—2013年基本固定填空为8题,16分;选择为10题,30分;解答10题,74分。其中知识点的分布绝大多数固定。。。。。。

其中,找规律的题目,从2009年开始已经不考了,还是考查数学知识。这点印象也比较深,回头思考一下,的确好几年不考了,其它地方还在考,但无锡已经不考了,平时的命题可以对这方面淡化一些了。

尤司令整理的启示部分写的比较好,可惜当时速度较快,下回想法把他讲座的电子稿弄到,自己好好感悟。

815号下午,是无锡教科院副院长周建勋老师主讲,他分2块内容讲,第一块解读了2011新课标的第一部分前言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他结合了2013中考试题在解读这2部分内容,把里面的理论部分结合案例解读,由于我听他的报告已经听过好几次,里面很多观点结合自己的认知,比较熟悉,但也有好几处有收获:

1、对“差生”的另类诠释。“差生”就是坐在教室的留生,这句话印象很深,细细想来的确是这样的。

2、有些概念不必纠缠。比如,线段的轴对称有2条,老师在教室可以讲,但考试不要去考,只要学生知道就行了,不必纠缠;有些数学概念里面规定的东西,老师讲时不必去告诉学生为什么?是从学生认知角度去看的,其实老师也说不清。

3、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就要想到对称,因为它的本质就是对称。这一点我原来没有提到这样的高度去总结,一语道破梦中人。原来只会教学生看到这些内容想到什么什么,回头再看,还不是对称吗?从对称的角度去思考,一切都得到解决。

4、新的苏教版八上第3章和第四章的内容,是勾股和实数。从知识逻辑顺序,应该先讲勾股,再有实数;先讲实数再讲勾股也有他的道理,从教学心态来看,这样做有利于教学的延续,遇到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关于这一点,在江苏名师送陪上浙江的胡赵云曾今和我们讨论过,每个人说的都有道理,按胡大师的体系去做,的确是不错,问题是我们达不到他的高度,所以当时我是选择先讲实数再研究勾股。现在从周老师嘴里出来的这样解释很符合我的念想。

52013无锡中考填空最后一题,是历年来得分最低的一题。本质是对(a,-a)的翻译,这点很和我胃口,关于这方面,现在的课堂我非常注重等价的文字于各种不同表达的转化,比如:一次函数的增减性的不同说法,符号的不同表达,在老师眼里很简单,其实在学生哪里,学生根本不会转化,其本质是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

6、周老师在解读2011新课标的理论部分时,我一直和学生讲题及写小反思进行联系,发现我们的方向肯定是正确,更加坚定我今后努力的目标,要用宗教版的信仰去做。

7、周老师在解释2011新课标的前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他解释到这里时,我忽然想到了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中,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解释数学是思维训练中和创新方面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想来2011新课标的编者们肯定都研读过弗赖登塔尔系列作品,章建跃写的《数学教育心理学》里面其实也可以找到弗赖登塔尔的一些理念。我为我能认识到和开始读源头作品感到高兴。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

2013816日星期五上午。先看了无锡江南中学张珉的录像课《有理数与无理数》,堪称“完美”。周建勋老师最后用了这样话来表达对此课的欣赏和赞叹:重在学生感知、感悟;重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重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重在培养学生实践知识和探索精神。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这里感谢尤司令为我们推荐了这样的一堂课,不虚此行。回头在家写收获时,我就在思考这堂课如果我来上,会怎么上?基本框架和张老师差不多,但里面有几处细节处理,我没想到或者说办不到。

1、引人部分。既和学生进行了互动调节了气氛,又为本课的内容打下伏笔,不得不说漂亮;

2、学生思考学过哪些数,同时引导进行分类,这点的处理,其实是最难的,如果老师引导不到位是很容易出问题,不仅把课堂时间浪费,而且把知识点把学生弄混淆。张老师处理的我真是打心底佩服;

3、逼近原理采用计算机的电子表格的形式来处理,这点我没有想到,原来我都是让学生用计算器完成的,很费时,而且他先采用了分数,让学生感觉“山重水复疑无路”,课堂出现停滞,张老师突然让学生用小数来代替,一下子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顺利流畅的进行下去,我想学生应该不会忘记这样峰回路转的过程;

4、对于有理数的诠释,把有理数解释成m/n(其中mn为整数),这点我没有想到。因为这部分内容我感觉是竞赛时的内容,这里进行这样的解释感觉很自然,顺畅。最后一位学生解释π/3时,用了这个进行解释,真是漂亮,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5、对于22/7和π/3采用的形式的处理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以上5点我是做不到,或者说做了,也不能像张老师那样处理。特别是对于π/3的处理,我的处理显得拖泥带水。

尤司令在评课时用了几个词,我什么欣赏: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展现了“数学家的思考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

接着由南菁的王老师讲他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些案例,对王老师处理一些问题的方式方法感到敬佩,当时在想,如果王老师能把这些精彩的生成让学生写出来多好。从王老师的发言中,我再次感受到我前几天的说说里面写的这段话:学生不是拿给你管的,是拿给你征服的。长期以来,老师管学生成为一种共识,谁不管学生不是好老师。可是,随着传统师权的丧失和对体罚的严厉制止,体力型管治模式已经不再适应21世纪20年代的学生,魅力型征服模式似乎成为老师管学生的不二法宝。我们总说现在学生不服老师管,而很少问老师是否有管学生的魅力,老师自己有没有与时共进!

。。。。。。

前面3位老师发言结束后,等到我发言还有17分钟,当时自己在下面就在到腹稿,本来我准备了30分钟时间发言,现在只留给我17分钟,我必须还要留给尤老师几分钟时间小结,自己要在14分钟内完成自己的准备。等到我发言,我首先说:尊敬的尤老师,各位学员,吃饭是大事,我不会耽搁各位吃饭时间,把自己准备的一些理论和案例的精彩细节跳了过去,在14分钟内完成了自己的讲解。我一遍讲,一遍观察下面的老师(因为这些讲稿的内容我太熟悉了,是我一直在践行的内容),发现老师们都抬头看着PPT,和前面几个老师做报告时的状态完全不一样,我相信我的讲解还是可以及格的。

吃完饭后,令我感动的是,尤司令特意打电话给我,对我打招呼,说准备的内容没有让我尽情的展开讲。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是。这里,要感谢尤司令对我这样的草根人物的尊重和器重,让我对尤司令有了更高的敬意。

下午是江阴市中的杜老师(我的好友)做的报告,里面的内容对于我来说,很多都是我已经研究过的内容,杜老师都是通过一些案例来进行现场点评。听着听着突然明白自己和杜老师的差距在哪了:杜老师举的一些案例,有他自己的,也有他们学校的,其它学校老师的,甚至用到了我曾今写过的内容,还有杂志上的一些案例。差距就在于自己对课堂的一些案例不进行积累,当时自己评价完后进行反思记录就抛掉了。或者说,只对某个方面进行专注,没有能力把整个课堂、备课、反思的各个环节进行串联,形成自己体系。感觉自己还是点状的、没有成条状和块状,不成气候,这就是我和他的差距。这方面,看来需要今后特别要注意积累。周建勋老师在解释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时,需要增加一个行为动词就是:积累经验。积累经验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的确有些道理。

今天,从19:00---23:25花了好几个小时进行及时回忆记录,为了明天更好了记录我敬畏、膜拜的对象南通教研室符永平大师(刘东升的师傅)讲座的内容。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金老师 当前离线

733

主题

334

广播

171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管理员
用户积分:4702 分
登录次数:5242 次
注册时间:2012/4/9
最后登录:2024/5/13
金老师 发表于:2013/8/17 9:01: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沙发 
没能亲临现场学习,遗憾,感谢杰哥整理分享,期待明天符大师的现场记录!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南通 刘东升 当前离线

90

主题

20

广播

0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学前班
用户积分:155 分
登录次数:11 次
注册时间:2013/5/18
最后登录:2013/10/30
南通 刘东升 发表于:2013/8/17 10:51: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藤椅 
刘兄是有超强现场学习力的榜样!学习了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